改革大學收生 調整入讀門檻
中學文憑試成績足以定奪考生能否進入大學,以及可以入讀哪些學系,對此後生涯規劃當然有其重要性。然而,在當今出路多元且變化急速的社會,「一試定生死」的說法已經不符現實,對於年輕人而言,只要認清自己的興趣與所長,立定志向及長遠目標,確能「條條大道通羅馬」。正如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所言,學生和家長應以平常心面對,人生有很多的路程,不該因一次成績或結果未如理想而感到沮喪。她又強調,政府會致力提供多元化升學途徑,做好年輕人「三業(學業、事業、置業)三政(議政、論政、參政)」的相關工作。
於今放榜日,公眾除了聚焦今年的九位「高考狀元」,以及一位首次誕生的十八星「超級狀元」外,更須關注那些成績不似預期的失意者,並提供及時的協助;尤其是家長,惟以開解和鼓勵,代替冷漠與責備,並盡快尋求輔導,冷靜商討合適的升學或就業plan B,方可擺脫失望愁緒,踏上希望之路。
其實,在一眾望大學之門興嘆的失意者當中,不乏整體成績不俗,卻偏偏因中、英兩科其一未達三級水平而痛失入讀機會。因為當前的大學收生門檻,是中、英、數、通識四個核心科目的文憑試成績,必須依次至少達「三三二二」;換言之,即使考生的物理、化學、生物,或者歷史、地理等科目取得摘星佳績,而中文或英文只考個二級,則只能與大學擦身而過。這種偏重語文科的制度,在這個創科新世代是否仍合時宜,對於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是否適切,實在大有討論空間。...(節錄)
PBrega - 2018年07月11日 14:25
香港教育制度是以淘汰、排擠為目標,並非以培良育才為本。
Liberphile - 2018年07月11日 17:44
改來改去,都係不脫摩登科舉。要判斷一個地方嘅教育掂唔掂,唔係淨係睇有幾多人有大學讀,最緊要睇有幾多人唔駛應付考試都肯花時間睇書兼且有公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