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施政報告之土地房屋政策
除了中長期發展,市民最需要的是短期房屋供應措施,解決居住問題。筆者自2013年起建議政府改建樓齡逾50年的公務員建屋合作社樓宇,善用資源,務求在短時間內增加房屋供應;當局於2015年向立法會事務委員會提交初步建議方案,並在2016年推出「重建公務員樓宇先導計劃」,可惜當中的細節忽略各種因素,吸引力和成效有限。
筆者樂見特首今次宣布交由市建局主導,物色較高剩餘地積比率的合作社作試點,並研究按照該局沿用的推展項目方式,相信可以加快重建速度。具體運作上,市建局應特別注意賠償事宜,讓業主可獲得合理的收購價,能在同區購買面積相若或宜居的單位,或安置於原區資助房屋單位。
中產供樓負擔重
此外,報告提出容許活化工廈改裝整幢或部分樓層作過渡性房屋,同時免卻地契豁免書費用,亦鼓勵業主與非政府機構合作,提供單位予基層市民入住。筆者早年已留意到本港空置工廈林立,建議政府利用私人分層工業大廈,容許暫時改劃成住宅用途,此等樓房雖談不上是個理想居所,但市民至少不用居住在狹小且不合消防安全準則的劏房,政府接納建議值得支持。
黎自立 - 2018年10月31日 09:15
土地是要吊起來賣才值錢,財政盈餘就完全依賴這強力搜刮市民的工具,所以香港政府根本就無意解決高地價問題。我認為豪宅炒到天價並無不妥,但是要保著草根階層有蝸居,羨慕新加坡市民,任何一個人都買得起1000尺的組屋,並且門檻不高,富裕的市民也有權購買,新加坡能香港為何不能?非不能也是故意不為也。
dingshi123456788211 - 2018年10月31日 1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