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多先叫做「夠」
參與達沃斯論壇的不是政界猛人便是商界巨擘,非富則貴,此輩聚首一堂高談闊論,商討如何解決貧富懸殊問題,你不覺得滑稽,我都覺得好笑。話雖如此,達沃斯議題廣泛,貧富兩極只是其中一環。可以想像,全球暖化、廢氣減排一類課題,年年都是論壇的「例牌菜」。
舉一反三
請別誤會,在下並非環保鬥士上身,只是曾經聽過一種說法,指能源市場過去40年最震撼性的發展,跟石油、天然氣沾不上邊,與風能、太陽能亦沒丁點關係。這東西本身並非一種燃料,看不見觸不着,但對世界的影響比所有舊能源、新能源加起來還要大。
那是什麼?說出來還望各位勿噓爆老畢:節能(conservation)和效率(efficiency)。聽起來很悶,但只要閣下想深一層,適用於能源世界的道理,在投資領域亦不難舉一反三。
簡而言之,今時今日我們要實現某個數值的產出(output),需要使用的能源遠較以往少。舉個例,今天美國每一元GDP的產生,需要耗用的能源較1950年少60%。全球方面,在下掌握的數據最遠也只去到1990年,惟今天全球每一元GDP的產生,耗能較30年前少25%。
事在人為
媒體在報道和分析能源相關消息時,焦點大都落在產量及價格變動,甚少提及節能和效率提升為世界帶來的巨大影響。拜頁岩革命所賜,美國石油和天然氣產量較1975年增加65%,可是有多少人注意到節能和能源效率提升對經濟活動的貢獻?
產量和價格變動一目了然,節能和效率提升對經濟的貢獻卻不易量化。然而,只要換個角度思考,便會發現兩者的真正分別不在貢獻能否量化,而是有些東西必須集齊天時地利人和方能成功,有些則事在人為,只要有足夠意願,成功率保證達到100%!
頁岩油氣要在地質條件及監管法例容許下始能開採,風力發電也要在有風的地方才談得上。地質會變,法例也隨時可以修改;其他再生能源開發,同樣各有各的掣肘和困難,否則化石能源早就完成歷史任務了。風能要睇天,傳統能源得靠地理環境配合,監管條例以至能源業時刻面對的地緣政治變數,則涉及人的因素。試想,天時、地利、人和,有哪一瓣你真的可以控制?
節能和效率提升卻完全取決於能源使用者的意願,單車代步在香港也許不切實際,但以慳油一點的座駕取代耗油量大的「怪獸」,總可以了吧?這些事只要你肯做,改善能源效率何須看天問地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