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誤打誤撞交易領悟出來的道理
老畢對程式交易所知連皮毛也談不上,卻是業餘期權愛好者。蔡君提及,港交所(00388)將於今年第二季推出每周結算的期權產品,初期先行指數期權合約,包括恒指及國指。作者視此為喜訊之餘,還道出一個事實,就是香港流通的期權並不太多,莊家生意難做,以致在個股層面上擁有足夠流通性的期權,十隻手指差不多數得晒。反觀指數期權,市場深度足夠,相對股票期權有聲有色得多。
用家體驗最寶貴
在下期權操作集中在美股,除了個人偏好外,當地擁有海量交投的個股、ETF期權不勝枚舉,當中許多都有每周結算合約供炒家選擇。從市場深度、莊家開價公平性,以至操作靈活各方面來說,美國期權市場的而且確像蔡嘉民所言,活脫就像一個巨型主題樂園。
基於條件不同,香港在個股領域推出每周結算期權,現階段意義不大。那就好比中港市場以外的ETF在此間「水土不服」,股民不感興趣,選擇再多也是枉然。
指數期權卻是另一回事,戰友老徐就是最佳「人辦」。看慣其專欄「搏拳實錄」的讀者想必知道,利用EJFQ系統確認/支持買賣意念,通過恒指期權執行交易觀點,一直以來都是這傢伙的強項。要知一種產品是否成功,沒有比用家自身體驗更具參考價值的指標了。若非香港的指數期權市場有足夠吸引力「留客」,老徐又怎會炒得高興寫得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