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優教育的校內外分工
首先,我早前接受《信報月刊》訪問,談及香港資優教育的情況,以及跟其他地方的分別。我提到在香港的校內常規課程,絕大部分科目都只有一種難度,所有修讀該科目的學生都學習相同的內容。因此,更具挑戰性的資優教育多在校外的場合進行,與校內的學習之間產生張力。例如我讀中學時,國際物理奧林匹克香港代表隊的隊員每年都有一兩個月時間因集訓而不能回校上課,並非人人都能兼顧校內外的學業。
相比之下,一些其他地方(例如美國)在高中階段已實行學分制,每個學期靈活選課,步伐較快的同學可選讀較進階的課程。不少高中更跟大學合作,讓高中生在某些科目到大學上課。這在美國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不會像香港學生提早入讀大學般成為新聞話題。
在訪問中,我建議香港的中學嘗試撥出小量課時,作為每學期可靈活選課的空間,讓同學在廣度或深度上有更多探索機會。當然,我在去年的〈思考高中教育改革(下)〉一文已就這項建議的實際操作細節分享一些構思。
美國課程難度更豐富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和美國教育制度的這個分別,不只關乎資優教育(gifted education),而是更廣闊地關乎「資質教育」。這個詞語是我剛剛想出來的,可譯為education by gift或education by giftedness。增加課程難度的多元性,不只是遷就步伐較快的同學,也是照顧到適合較漸進地吸收知識的同學。美國高中最難的課程,在香港的高中不會見到,但美國高中最基本的標準卻遠低於香港。這究竟是壞事抑或好事(避免揠苗助長),則是見仁見智。